“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不仅需要树立正确而牢固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和事业观,而且需要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根本涵义,还需要理清践行群众路线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一、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为什么?
群众路线是实践性的指导路线,明确了开展工作的方向、路径和方法,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群众观是思想性的观念认识,明确了工作开展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正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占绝大多数的主体,而不是个别人和少数人,所以才要“一切为了群众”,这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和对历史负责以及二者之间是相统一的根本原因;正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性力量,所以才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来解决群众自己的问题;正因为人民群众中间“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1]”所以才有智慧、有力量能够“创造”历史,所以才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为师。
显然,群众观和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关系,是观念与行为的依存关系,是前提和结论的因果关系。因此,群众路线是实践群众观的必然逻辑结论。认为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心史观得出的必然结论就是 “一切为了英雄,一切依靠英雄”的“英雄中心论”。反过来说,如果群众观不成立,那么群众路线的就不正确。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以对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关系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所以,“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3]。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必然逻辑表明,我们践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全面学习群众观、深入理解群众观、坚定相信群众观,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二、群众路线的哲学视角认识
认识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根基来源,为自觉、主动、坚定地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深入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真正把握群众路线的精髓。群众路线可以从“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来进行认识。
1.群众路线是反映立场的价值观。“为了谁?”,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问题。“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4]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它在群众路线中的根本体现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根本价值观,表现在反映价值目标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反映价值标准的价值尺度上。
第一,为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唯一价值取向。“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5]共产党既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其他某阶级、阶层的利益,更不是为了某些少数人、某小集团人的利益,而是占绝大多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永恒价值追求。“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6]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答十八大的中外记者问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的工作的根本价值尺度。首先,人民群众的态度是衡量党的工作的根本标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8]
其次,人民群众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价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9]“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10]
再次,人民群众立场是判别共产党员的客观标准。“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1]”,“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存在基础、价值追求方向、价值判断标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是对中国共产党这种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偏离这一价值核心,立场就会站偏,价值观就会扭曲,就极容易产生私心、歪心、谋私利、谋不正当之利。
2.群众路线是达到真理的认识论。“依靠谁?”,这无疑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问题,从如何形成对真理(规律)的认识角度看,这也是我们党如何掌握客观规律、形成正确方针政策的认识论问题。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从哪里来?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如何形成的?群众路线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人民群众”,其过程和方式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首先,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和升华基础。一方面,我们党依靠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依靠别的什么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是主观的臆想。因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3]所以,“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要当(群众的)先生,就得先当员工”[14]。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实践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掌握足够的真实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党形成正确认识“依靠”的根本路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15]怎么总结和集中群众的智慧呢?毛泽东主席解释得很透彻:“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6]
其次,人民群众是正确认识形成的核心和主线。“群众路线”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群众”二字,而且群众是贯穿始终的唯一的对象。群众既是党的工作目的,也是依靠的手段,还是党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源泉。“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17]”所以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认识上,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而不是撇开人民群众,把他们当做辅助力量或旁观者甚至不相干的人,不能“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18]”。同时,“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19]
第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的“真理”含义就是“知识”以及在知识基础上所做的决策。而“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的真理就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20]”。
概而言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党的正确认识(以及主张、决策等)是从群众中产生后再在群众中进行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因此,群众路线指出了形成正确认识(或认识真理)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过程和根本路径以及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实践论相统一、主体论和客体论相统一、目的论和手段论相统一的认识论的朴素而生动的概括。
3.群众路线是指明路径的方法论。“怎么办?”,这是我们党工作的根本方法问题。群众路线中后三句话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精确回答。
(1)把“主张”变为“行动”指出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向。群众路线的目的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做群众工作的根本方向。那么,怎么“变”呢?关键是要使群众自觉和自愿接受党的正确主张,“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21]”列宁指出了达到“自觉和自愿”的基本方法:“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22] 这个方法就是 “教育和启发群众”、组织群众,使群众“正确地意识到”其利益而形成阶级(群众集体)自觉。
(2)“来”和“去”指明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步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省略的主语从前后文看,“党的正确主张”比“党员(干部)”做主语更妥当,因为“党员”从身份来源上看不全都是“从群众中来”的,而且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
那么,怎么从群众中来呢?毛泽东总结为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16],邓小平解释说,“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23]。简单地说就是做“群众的员工”,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与此相反的错误做法是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20]
通过“实事求是”的方法形成了党的正确主张后,怎么“到群众中去”呢?基本的方法就是“宣传、解释、教育”,使之“化为群众自己的意见”,并通过群众的行动(实践)来检验[16]。具体的方式方法有胡锦涛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等。[24]
这个“一来一去”描绘出了“党的正确主张”的产生、转化和实践、检验的一个单向前进的完整步骤,依此下去就是一个环节相连的闭合循环。
(3)三个“群众”指明了践行群众路线的边界。践行群众路线是沿着一定的道路行进的,而道路是有边界的。党的正确主张无论是产生还是实践,都始终不能离开“群众”这一主体对象,否则便超出了“群众”这一边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群众中”,这是一个整体性界定。这表明个别或少数的“群众”不能视为“群众”集体,至多只能算“小众”,用统计学术语说就是“样本”要足够多。如果把个别或少数的群众作为整体的群众,实际上就缩小了群众的边界。所以,没有“群众”和“小众”都是对群众路线边界的错误践行。
综上所述,简单地说,群众路线就是谋划并组织人民群众实现其利益的路径。它既是共产党反映立场的价值观,也是通向真理的认识论,还是指明路径的方法论。价值观是目的,认识论是基础,方法论是路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线体系,内在地统一于“群众”这一核心。因此,割裂三者的联系,片面地认识其中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群众路线践行的错误。
三、践行群众路线的几个关键认识问题
1.党员干部是不是群众?群众路线内涵的表述省略了主语,整体上践行的主体是共产党、党员和干部,也是主语。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说,相对上级我们也是群众。
群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指在一个组织中担任管理和领导职能的人,在这个“职能”范围内,“群众”就是被管理、被领导的人。可见,党员和群众是一对是否存在特定组织关系的概念,干部和群众是一对是否存在特定职权关系的概念。显然,在我们这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员与群众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干部是党的干部,或者党执政的国家的干部,都是要按党的意志行使权力的,“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因此,本质上属于党群关系的一种类型。党员内部的层级关系,是上下级具有科层管理性质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也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干部党员与非干部党员的关系。有时人们把非干部党员也称作普通党员、群众党员,应该说不不严谨的,容易引起混淆和误解。
因此,党员、干部没有理由借口“我是普通党员”,“我是基层小干部”,而把自己当做一名“群众”,而淡化、弱化甚至忽略作为“党员”或“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2.群众利益是指什么?我们党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胡锦涛说“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绝不与民争利。”[25]那么,群众利益是什么?怎么认识?这是一个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首先,群众利益中的“群众”是指集体还是个体,还是二者兼有?这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当二者存在矛盾的时候,尤其是当今社会,群众的分化一方面导致群众出现多个阶层,另一方面导致价值追求的多元,而不同阶层和不同价值追求常常存在利益冲突,作何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学校或学校的一个下属单位,也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我们党和干部在决策时以谁的利益为重呢?按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一贯原则,在利益都正当的前提下,应当以占多数的群众的利益为先。同理,当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无法兼顾时,应当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正如江泽民所说,“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6]”
其次,群众利益中的“利益”是什么?当前,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民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与发展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涉及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属于群众利益的一方面。对于生存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27]”对于发展利益,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8]”
对学校或学院而言,教职工和员工的利益可分为生活利益和工作(或学习)利益两大类。生活利益具有现实生存性,工作或学习利益具有未来发展性或成长性,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教工和员工以及学院的利益关系,从未来看,教工的水平、能力提升不仅是自身利益的实现,也是学院利益的实现,同时对员工的成长也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而二者的利益实现主要取决于学院(或学校)的发展。因此,学院的发展就是师生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最根本的利益。所以,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促发展是公司党员干部最大的任务。
3.对待群众意见应持什么态度?群众的意见都是来自于群众的个体,这不免出现基于个体自身禀赋特征和当时环境特征的成分在其中,从听取意见的一方来看,总体上就有合理、部分合理、不合理三种情况。如何对待呢?邓小平提出了办法:“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29]”总之,对群众的意见要有积极、主动的回应,这是基本态度。对待群众意见的错误态度,常见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1)对合理意见听而不改。这又有几种情形:一是因为意见想法是别人的,尽管合理内心也不愿接受、采纳;二是内心勉强认可,能落实就落实,不能落实就算了;三是内心完全认可,但是因为难度较大不去落实或时机不成熟等原因落实不到位。
(2)对部分合理意见全盘否定。因为意见的不合理部分而对整个意见全盘否定,把“婴儿和脏水一起倒掉”。
(3)对不合理意见轻视怠慢。由于意见错误甚至荒诞,或者个人动机色彩浓厚,或者信息不对称,或者误解等等,因而瞧不起提意见者,去解释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4)对意见不管对错都盲从。这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所说的“尾巴主义”,对意见不“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23];或者不愿得罪人,附和意见当应声虫。
上述四种情况是主观主义和尾巴主义两个极端情形,都是脱离群众、缺乏群众立场、对群众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的表现,是对群众路线的偏离和扭曲,尤其要引起警惕和重视。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应用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理论的观点、立场、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总结和体现,深刻认识其本质和理解其涵义,是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导丰富、复杂的群众工作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组织起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2]胡锦涛,《在庆祝中用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人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3]毛泽东:《切实执行十大政策》,《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4]江泽民.《高中级干部要意识到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5]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2版3卷,第809页.
[6]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页.
[7]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8]胡锦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511页.
[9]江泽民.《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1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猷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11]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12]胡锦涛.《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13]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14]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15]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16]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17]毛泽东.《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381页.
[1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19]毛泽东.《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页.
[2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
[21]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12-1013页.
[22]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23]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24]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25]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研讨班结业时的讲话》(2003年2月18日).
[2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0页.
[27]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28]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29]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